高新区推行“执法+”工作法 打造全链条执法服务体系 |
||||
|
||||
近年来,高新区以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为主线,以持续释放执法效能为导向,积极创新“执法+”工作法,探索打造“案前普法、案中释法、案后回访,服务全程”的全链条执法服务体系,形成处罚与教育、惩戒与预防融合的执法新体制,推动行政执法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源头强化“执法+普法服务” 精准入户送法。遵循重在预防、前置服务、优化路径、精准创新的原则,从需求出发,主动走进企业、商户送法、送政策、送帮扶、送提醒、问需求,填补其法律法规、主体责任上的“空白点”“薄弱点”“风险点”,从源头上引导市场主体养成主动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普法活动。今年以来,组织送法活动60余次,印发《明白纸》《提示函》《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5000余份,现场为1000多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提供咨询服务,向区内重点企业制作发放《综合行政执法局服务企业联系卡》1000多份、推送高新区服务企业发展政策汇编17期次。联合执法普法。通过跨部门联合抽查,实现风险隐患“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整治”,推动“多头重复检查”向“最多查一次”的转变。今年以来,检查市场主体100多家次,及时发现并指导市场主体改正潜在的风险隐患50余处,切实减少对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干扰,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案中突出“执法+释法服务” 突出宽严结合。将“柔性引导”融入“刚性执法”全过程,坚持服务、管理、执法手段梯次推进,综合运用“教育指导、约谈告诫、轻微免罚、重违严惩”四种形态,实现执法与服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让执法办案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惩治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突出包容审慎。全面梳理并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初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共437项,对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慎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手段,以普法、帮扶为主,充分给予违法企业知错、容错、改错的包容空间。今年以来,对255起民生案件依法作出从轻减轻处罚或免予处罚,惠及市场主体255家,减免罚款总额130万余元。突出以案释法。执法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说明解释,释疑解惑,提高当事人对法律的了解和对自身行为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化解与执法人员的对立与矛盾,进而能够理性接受案件的处理结果,赢得企业的认可与赞同。去年以来,有10家企业送来锦旗或感谢信表示感谢,对执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案后注重“执法+回访服务” 提高执法效能。实施处罚不是目的,强化后续教育指导工作,服务带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持续规范、诚信守法、健康长效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案件“康复式”回访服务,帮助企业尤其是轻罚免罚后企业查找违法行为发生的原因,规范经营行为,避免日后同样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实现执法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规范执法。通过主动回访、随机暗访等多种形式,了解执法办案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文明办案、公正办案、依法办案、廉洁办案,进一步健全执法外部监督机制,力促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断规范,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政企交流。拓展听取社情民意渠道,回访中征询当事人对案件办理、执法服务的意见,为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已跟进回访企业100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60余件,发动党员群众对困难当事人进行爱心捐款救助,得到了企业、商户的高度认可。 全程推进“执法+诚信服务” 实行案前告知。遵循“依法依规、分级分类、主动服务、便捷高效”原则,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企业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提示书》,详细解读行政处罚信息在社会公示期间所受的限制、公示期和申请信用修复的条件及方式,第一时间保障行政相对人知情权,切实维护了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坚持案中跟踪。及时提醒、帮助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失信企业在“信用中国”平台尽快完成信用修复,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比如,积极帮助区内某企业修复信用,确保该企业能够按期正常参加国际展会,展会期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达成协议40家,已签订单6家,拓展了企业业务新渠道。加强案后修复。对行政当事人实行全流程帮扶服务,引导企业自觉主动改正违法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征信,提高政务诚信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今年以来,已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35份,助力企业信用修复35家,企业信用修复时效提高90%以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