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朋:“文武双全”焊铸特种车“脊梁”

发布时间:2025-05-01 信息来源: 泰安高新区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焊花飞溅中,杨金朋手持焊枪的身影始终挺拔如松。从职专毕业生到“齐鲁工匠”,从普通焊工到国家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用31年光阴焊出一条“文武之道”,以毫厘不差的精度托举起中国特种车制造的“钢铁脊梁”。


焊枪尖上的技术突围

图片


1993年,19岁的杨金朋踏入车间,面对的不仅是飞溅的焊花,更是特种车底盘焊接“精度如发丝、强度抵千钧”的严苛要求。他白天在工位苦练实操,夜晚自学材料学、焊接理论,将“文”与“武”熔于一炉。2011年,公司首次采用高强度钢制造底盘,焊接裂纹、脆化难题频发。杨金朋带领团队日夜试验,记录上千组数据,突破BS700、WELDOX960等材料的“焊接禁区”,解决了高强度钢的焊接冷裂纹控制、焊接工艺参数确定、高强钢一级焊缝操作方法等多项难题,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高强度钢的焊接经验。期间还形成2本工艺手册,成为公司高强度钢焊接工艺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高强度钢在航天特种车制作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公司接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输车底盘紧急任务。该底盘采用超大规格特种钢焊接,设计要求整体变形量不超过4毫米。面对远超常规的精度要求,杨金朋带领团队驻扎车间,他一手捧书本,一手抓焊枪,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采用新的固定与组装方式,重构焊接顺序,严格控制线能量等焊接工艺控制方法,最终让变形量降到了允许值以内,保障了国家任务如期交付。


车间走出“工艺发明家”

图片


“传统焊接靠经验,我要让工艺‘长’在工装上!”杨金朋扎根一线搞发明,用创新破解生产瓶颈。针对某型号车架上装支撑定位难题,他设计的工装将一次交检合格率从70%提升至98%,获山东省QC成果一等奖;设计的横梁通用夹具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车型兼容,效率提高50%,获国家专利;总结70余项工艺方案,累计设计工装夹具40余套,3项获国家专利,为公司节约成本2000余万元。

他的创新工作室6年攻克150余项工艺难题,50多项成果在行业推广,让“泰安制造”跻身特种车领域技术高地。


文武之道”的匠心传承

图片


“一个人再强,撑不起整个行业。”杨金朋将“传帮带”视为使命。在车间现场讲解焊接要领,剖析工装设计思路,既教操作更传思维,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多人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组织青年参与技能比武,徒弟在省、市大赛中屡获佳绩;编制《班组建设标准化手册》,开展500余人次培训。他常对徒弟说:“焊道如人品,每一道焊缝都要对得起国家重托。”


安全与质量的钢铁防线

图片


作为焊接车架二班班长,杨金朋以“零事故、零缺陷”为铁律。建立晨会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制度,班组11年保持“零重伤、零火灾”,2023年获评“山东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推行“工艺预研+完工复盘”机制,将质量问题从“事后救火”转为“事前防控”,带领班组斩获山东省质量信得过班组一等奖;班组连续7年获评“金牌班组”,合格率99.5%的行业纪录,成为航天特种车领域的“质量长城”。

从青涩焊工到大国工匠,杨金朋用半生坚守诠释“工匠精神”:他的焊枪下,焊接着特种车的钢筋铁骨,更熔铸着航天人的报国赤诚。正如他所言:“敢想敢干才能闯出新天地!”在这位“文武焊匠”手中,每一簇跳动的焊花,都在续写着中国智造的荣耀篇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