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集坡街道朱家埠村:土地流转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4-03 信息来源: 泰安高新区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北集坡街道朱家埠村连片麦田上空,无人机嗡嗡作响飞防作业,短短7个小时就完成400亩小麦的“一喷三防”。这一场景是该村通过土地流转破解“农民上楼”难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朱家埠村通过科技赋能与基础设施升级双轨并进,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集约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该村以400亩集体流转土地为核心,整合无人机植保、喷灌改造、水利修复等多项举措,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生态效益与农民收入“三提升”。



土地流转+利益共享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图片



“我们村自2022年土地流转以来,累计流转土地400余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为村民发放流转金30余万元,农户可以得到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可以打零工赚取零花钱,还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增加收入。”朱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庞绪军向记者介绍。

通过实行土地流转,朱家埠村破解了村民城乡“两头跑”、农村留守老人“种地难”以及青壮年家门口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农户既可获得租金与务工收入,又通过集体增收享受分红,形成"集体增收—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增值—流转规模扩大"的良性循环,为城乡融合发展蹚出新路径。



图片 图片


无人机+智能喷灌  农业迈向“精准化”


“嗡嗡——”无人机划破天际,在麦田上空织就一片雾帘。庞绪军说:“利用无人机开展规模化植保作业,通过精准喷洒杀菌剂、杀虫剂及叶面肥,能比人工快几十倍,不仅降低农药使用量,还通过立体施药减少作物病虫害损失。”他身后的田埂上,老村民邢长山眯眼望着无人机感叹:“我年轻时背着药筒打药,一天下来肩膀肿得抬不起,现在这铁鸟飞一圈顶我们几十人干三天!”

科技赋能的不仅是效率。庞绪军蹲下拨开麦苗,露出湿润松软的土层。“我们对400亩土地进行了喷灌系统改造,采用喷灌与智能调控技术,实现节水50%、节省人工80%,并有效防止土地板结问题,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图片  图片 

水利+道路焕新  破解“靠天吃饭”困局


图片



针对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痛点,朱家埠村累计清淤修复水渠500米、铺设排水管道700米,并在岭地新建2000米灌溉管网及55处出水口,彻底结束“望天收”历史。田间道路从2米拓宽至5米,配套电缆铺设800米、新打机井2处,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畅通”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网络。


招商+土地收储  有效赋能项目落地


通过规范化的土地流转,能够系统、全面地对土地资源展开规划与整合。这不仅能确保高新区项目落地时,土地供应及时到位,极大地缩短项目筹备周期;同时能够灵活调配土地,实现土地资源与项目需求的精准匹配,为不同类型的项目,快速腾出发展空间,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要素保障根基。

“下一步,朱家埠村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确保土地流转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农户和村集体利益,为高新区东扩发展持续储备土地。同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周边市民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并努力营造一个采摘、观光、研学的打卡地。”庞绪军表示。

明媚的阳光下,无人机返航充电,麦浪中传来植保机的嗡鸣。从无人机翱翔田间到水渠管网纵横交织,从土地集约利用到农民多元增收,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这场土地流转与科技赋能的“双向奔赴”,正让朱家埠村的田野生长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