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推动“五新”国家高新区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5-02-27 信息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2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旨在持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质量发展彰显“五新”

“一年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可以用‘五新’来概括。”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开门见山地表示。

具体来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持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韧性活力持续显现。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国家高新区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中心。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高新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强化跨园区产业协作,指导成立人工智能等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等高新区联盟。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跻身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

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国家高新区加强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支持,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中关村加快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政策试点“揭榜挂帅”行动。印发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2024年度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结果。编制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指引,修订统计调查制度,建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发挥国家高新区主力军作用,招录14.4万名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产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强化4方面工作,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技术策源功能。建立国家高新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对接机制,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培育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支持高新区各类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健全国家高新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优化高新区营商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打造高能级孵化载体,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推动国家高新区围绕特色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4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发布了2024年综合评价结果,并首次公布了综合评价前50榜单和单项榜单。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何年初介绍,从榜单的分布结果看,呈现3方面特点。

头部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中关村、深圳、上海张江等在综合评价、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优质企业数等榜单中排名均位居前列。

区域集聚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共计26家高新区入围综合评价前50榜单,合计占比52%。东部地区共计31家高新区入围前50榜单,占比62%。

中西部园区追赶势头强劲。中西部共有15家高新区入围综合评价前50榜单,占比30%,其中西安、武汉东湖、成都位居前10。

何年初表示,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是指导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重要手段。第7版新版评价指标体系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战略导向、继承创新、科学公正,充分体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挥棒”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产业高端化发展,更加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更加突出管理制度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下一步,火炬中心将进一步健全评价、督导、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引导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一方面,将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高新区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对排名前列的高新区在相关资源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排名靠后的高新区加强指导服务、结对帮扶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将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发布重点产业领域单项评价榜单,贯通园区评价、统计体系,引导高新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质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