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 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对应急管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海洋大省,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多,高危行业门类齐全,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的省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眼于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积极推动应急管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走在前、开新局”,全省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领袖的强烈担当,鲜明昭示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要位置,提出了“纵深防御”“质疑保守”“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风险管控上,永远不要说大话,永远不要看笑话”“严格的安全监督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等一系列风险防控理念。其中,“纵深防御”是指各部门各单位对安全风险要进行多重布防、齐抓共管、加强联动,构建全流程、多层级的安全保障网。“质疑保守”是指把自己作为风险防控的“最后一关”,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勇于质疑前一关,假设前一关没有把好的情况下确保自己把稳守住,不出问题。这些理念为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指导。必须压紧压实安全工作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三管三必须”等总体要求,推动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责任体系。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落实责任作为“牛鼻子”,不断完善措施、拧紧链条。推动知责明责方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全部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别明确每一名党政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党政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履责。制定《山东省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实现部门、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落实企业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推动防汛责任体系与河湖长体系衔接,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逐一落实省市县乡四级防汛责任人及重点部位责任人,防汛工作与管河护河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森林防灭火网格包保体系,省森防指成员单位定期到“十大重点林区”现场督导,市县乡村逐级划定防灭火责任区,逐个林区、山头设置防火检查站,及时发现、核实和处置森林火情。督促履职尽责方面。聚焦“督政”,提请省委“四进”工作办公室,依托16支驻市总队、136支驻县(市、区)支队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导,打通责任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聚焦“督企”,建立常态化异地执法模式,推行“执法+专家”执法方式,以严格执法倒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点穴式”开展驻点监督,组织重点监管部门向重点企业派驻业务骨干和安全专家,指导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严肃追责问责方面。创新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事故直报、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现场警示教育、约谈通报、重点关注等多项制度措施,严格量化问责,综合施策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必须着力强化风险防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风险防控创新行动,全面强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以创新引领带动风险防控整体效能提升。创新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深入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结合山东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出台实施140多项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破解功能区安全监管难题,出台《进一步加强功能区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安全生产“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全省功能区全部制定职责边界清单,全部设立或明确监管机构。开展危险作业精准整治,深入分析近年来山东省事故发生原因规律,对事故易发多发的危险作业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安全风险源头减量,对安全条件差的非煤矿山和危化品生产企业,实行退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消除重大风险。创新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强化洪涝灾害精准防范应对,实施防汛防台风检查重点事项清单化管理,重要天气过程对重点地区“点对点”指导提示,确保应急响应启动迅速、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推行森林防灭火“一山头一预案”,明确周边力量、救援路线、水源分布、物资装备等内容,着力解决预案不细不实、跨县跨市山头林区难统筹等问题。建立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成立鲁东、鲁中南、鲁西三个协作区,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震情趋势会商、防震减灾合作,有效应对了2023年8月6日平原5.5级地震。必须打牢夯实应急管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山东省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聚焦法治体系、规划引领、救援力量、物资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强化资源整合、要素集合,全面筑牢安全屏障。夯实法治基础。相继制定出台《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条例》《山东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等4部、修订出台《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5部法规规章,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治体系。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形成“1+2+5”规划体系,即1部总体规划(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规划)、2部综合性规划(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5部专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应急管理信息化、应急装备发展、森林防灭火“十四五”规划),分行业、分领域、分阶段细化工作思路和任务安排,着力推动规划落实。建强救援力量。建成6支国家级专业救援队伍、5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47支省级专业救援队伍、1700余支市县级救援队伍、356支社会应急力量、2800余处基层应急救援站,各类救援力量13.6万余人,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救援力量体系。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成1处省级基地、5处市级基地、283处临时起降点,常年驻防各类直升机16架,形成多机型、集群式航空应急救援模式。强化物资配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重点配备大口径钻机、大流量排水抢险车、无人机、应急救援机器人等装备,着力提升救援现代化水平。开展应急物资储备试点,在镇街、园区设置储备站,在重点村居、老旧社区设置储备点,鼓励引导家庭储备必要应急物资,提升救早救小能力。必须强力推动科技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山东省坚持走科技赋能的路子,依靠先进技术装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加快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提前感知事故灾害隐患,提前研判苗头问题,提前精准发布预警,着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初、成灾之前。强化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建成省级监测预警中心、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一中心、一系统”,构建综合分析模型,实时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预报风险演变趋势,发送综合风险预警,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测预警。建成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数字化管控系统,覆盖所有危化品企业和重大危险源,24小时监测预警。建成省市县企“四级”一体应用的监测预警综合管理平台,全省637座非煤矿山、123座尾矿库全部纳入管理,构建起“线上智能巡检+线下精准核查”监管机制。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全省生产地下矿山主通风和主排水系统全部实现远程自动控制,铲装机械化作业率、运输机械化作业率接近90%,提升系统自动化率82%。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短信预警绿色通道,大力提升预警精准度和覆盖面,强化短临预警、区域预警,及时发送让企业和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预警信息,确保及时转化为应对行动。今年以来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8.3亿人次。当前,极端天气呈强发多发态势,各类灾害事故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防范形势严峻复杂,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